Singapore Homeschooling 家学

来源: 本地“家学”族 选择另类教育 (联合早报).

陈有利博士:学校有 “太多的测验,太少的教育”.

.. 赖炎燕并没有这方面的烦恼,对她来说,学校不是唯一教好孩子的途径,她宁愿让孩子在家——在趋于理想的学习环境,以最适合自己的速度和方式,用最丰沛的学习能量汲取营养。

赖炎燕是本地少数选择“家学”(homeschooling)的家长之一。她在大学主修电脑系统分析,现为全职数学补习老师。先生许维龙从事房地产业,夫妻俩对子女的教育有共识,选择在家教育孩子,而放弃学校教育。

“家学”在本地并不普遍。所谓“家学”,是指不进入主流教育体制,而靠家庭和社会资源的学习方式,在西方国家相当普遍。据《纽约时报》报道,2003年,美国就有110万名学童在家上学,每年的增长率介于7%到15%。在新加坡,这个数目少之又少,根据教育部资料,过去五年在家接受教育的小学生(7岁至11岁)有200人。

家长们发现,大规模集体统一教育虽能普及民智,但因为是“集体教育”,很难因材施教,而且在全国教育政策下,不得不使用一套固定的教育理论,久而久之,难免失于偏颇。

赖炎燕说:“我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跟学生接触,发现他们不管来自什么背景或学校,都对学习感到厌倦。功课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使他们没有时间去感受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精彩。我觉得这很可悲,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也陷入这种深渊。”

让孩子在家接受教育的好处在于提供孩子有别于约定俗成的学习环境与动力,而不会因为既有的学习机制,而限制了孩子的独特性与发展潜能。赖炎燕说:“家学不同,它非常灵活,我可以按照孩子的能力为他设计教学内容,也可以控制教学进度,还可以让他学到一些学校不教的东西。”

赖炎燕认为,制式教育最明显的缺失是,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却忽略了人本与生活教育。然而知识永远学不完,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教导孩子如何寻找、运用知识与资讯的能力,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欣赏音乐、文学、绘画、艺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培养他们照顾自己、关怀别人的能力

赖炎燕说:“比起学业成绩,我更注重孩子的品格,因此我先生每天都会花半小时跟孩子一起学习哲学,好比池田大作的每日指导。” 许家没有电视,也不需要电视,孩子每天的作息都有一套时间表:大声朗读故事和论语,学习绘画和数学,或者到野外做科学实验、劳作及游戏。“我们很注重孩子的游戏时间,对我们来说,学习不一定需要课本,活学活用才能让孩子享受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压力。”

陈博士觉得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和思考是重要的。然而,现有的制度让我觉得学校只注重最后的成绩和排名,而不是过程,也很少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不同孩子用不同感官来学习。陈博士认为,学校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孩子,因为大部分学校只提供以听觉为主的学习方式。

新加坡的家学社群经常有往来,并定期举办群体活动,如参观博物院、科学馆、动物园,举办郊游、手工艺训练班或音乐会等,让家学的孩子频繁接触和往来。

赖炎燕说:“我们经常在家举行聚会,孩子们还自发成立自己的游戏俱乐部,群育活动的品质一点也不比一般学校的差。此外,他们因为不用上学,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多,沟通能力和实际生活的技能,要比同龄的孩子来得强。”

新加坡家学社群网站为www32.brinkster.com/singaporehg/,提供许多相关的家学教材和各种活动咨询。

Comments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